有书相伴

有书相伴

湮缅散文2025-05-14 22:50:34
尽管网络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我依旧喜欢在无人的夜晚,手执一本名著,静静地品味。多年前,曾偶得一联:宁可天天无肉,不可一日无书。这么多年来,我常以此联激励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让心灵回归
尽管网络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我依旧喜欢在无人的夜晚,手执一本名著,静静地品味。多年前,曾偶得一联:宁可天天无肉,不可一日无书。这么多年来,我常以此联激励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让心灵回归自然,多出佳作。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少有人把文学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读书的习惯也很少有人保持。更多的人把眼球放在了网络,那种一目十行的“吃快餐”式读法,除了让浮躁蒙蔽灵魂,实在看不出什么实质意义。读书是圣洁的,手捧黄卷,只有将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沉寂下来,才能充分吸收书中丰盛的营养。换言之,读书需要平和的心态,安静的思想和纯洁的信仰。
很庆幸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当夜幕降临,我总会把自己蜗居在书房内,打开一本书,尽情地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那种在书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恬适,是无与伦比的经验沉淀,是浮华都市背面的一潭清泉,明净而清澈。
对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年幼时,家里经济困难,买不起书,日历、皇历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唯一的启蒙读物。那时父亲就一直有个心愿,等经济条件好了,一定要让我读遍天下的好书。后来,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农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家的经济也得到了有力改善。父亲初步实现了他的诺言:给我买回了200多册图书,让我读个够。还从村里有名望的先生那里求回一幅对联:宁可日日无肉,不可一日无书,悬于我的床头,督促勉励我多读书,读好书。这些书一直陪伴我度过小学、中学,直到上了大学我才不得不和它们进行短暂的告别。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大学毕业,工作也有两年了。虽然期间工作不断变化,也不断买了许多新书。但这200册图书始终跟着我南征北战,形影相随,从未离开过我半步。其实,有时候我在想,他们不是简单地供我阅读的书籍,而是父亲沉甸甸的父爱让我割舍不下啊。
现如今我保存的书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管理类、教育类的专业书。我是学师范出身,在淮南师范学院我学的又是教育管理这个专业。所以教育类和管理类的专业书籍占据了我书橱中的半壁江山。尽管我从事的工作与教育大相径庭,但每每看见书橱中的这些专业书,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就像浪迹天涯的心找到了家的方向那般亲切。这类书由于长期未去翻阅,大都蒙上了厚尘,与旁边光鲜地第二类书籍,也即父亲给我买的文学类书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酷爱写作诗歌,所以文学类书籍我又分了两类:一类是诗集、诗选,一类是除诗歌类以外其它文学体裁的书籍。诗集、诗选大部分是外地的诗友邮寄给我让我予以“斧正”或“惠存”的书。说实话,“斧正”不敢当,“惠存”倒还可以照办。其它文学体裁的书,翻阅最多的要数《王小波文集》和《张爱玲文集》了。《王小波文集》我看了大约有20遍,每一次看都有一种新的启迪,而每一次我都会为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学天才扼腕叹息。生命,只有一次,仿佛旁边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再叮嘱我一样。第三类是工具书,诸如新华词典、康熙大字典等。平时很少关注,一旦遇到难题需要查阅,它们又是那么的不可或缺。
有书相伴,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书中的伟人对话,我觉得自己缺失的还有很多;与名人交流,是一种真正的优雅。有书相伴,精神生活才不会空虚。其实,书籍就像朋友一样,为你解疑答惑,好书又像知己一样为你分解忧愁,充实虚度的人生。每当夜幕降临,静下心来,捧一册好书在手,抚去白天的浮躁和喧嚣,这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感慨:有书相伴,真好。
人生苦短。若以百年按天算,总共三万六千天。就算一日一册书,人一辈子也只能读三万多册书。在浩如烟海的书市,三万多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又有多少人能保持一日一册?就连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都很难在四年中读完50本文学书籍,何况穿梭于都市的“忙人”一族?在有限的时光里,多读一些书是多么幸福!
有书相伴,还心灵一份坦然,还人生一份饱满。是的,有书相伴,人生才不会变得虚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