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去“葛龚”,最牛的莫过于开封
近日,有网友爆出由公安部消防局主办的“中国消防在线”网站上,河南开封消防支队与漯河消防支队的宣传稿件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漯河政法委书记换成了开封市副市长,而开封市副市长的讲话中竟还有“构建和谐平安漯河”
近日,有网友爆出由公安部消防局主办的“中国消防在线”网站上,河南开封消防支队与漯河消防支队的宣传稿件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漯河政法委书记换成了开封市副市长,而开封市副市长的讲话中竟还有“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字眼,被网友戏称为“开封指导漯河工作”。(3月24日人民网)看完这则新闻,我不禁想到我家乡的一个名人——周锡恩。记得小的时候,很关注家乡名人,总是为之自豪不已。要知道,有清一代,我们罗田小小一个穷乡僻壤之地,居然出了二十个进士,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想到的是,这位周大老爷居然也犯了抄袭的毛病,还死不承认,态度比开封的领导还差,从这个角度上看,现代人总算是比古代人进步了一点。据高芾所著的《野史记》里记载,说是有一天湖广总督张之洞过55岁寿诞,总督衙门自然是热闹非凡。由于张大人的显赫地位,贺礼寿文自然也是多如牛毛,在这众多的寿文中,张大人偏偏最喜欢的是我县的这位周老爷送的寿文,并且是只要有重要客人来,就予以传阅。有识相的就说“渊渊乎汉魏寓骈于散之至文也”,不识相的一个机要文案赵凤昌,偏要较真,说周大人的作品好象是抄袭龚自珍的文章。这要是真的,玩笑可是开大了。但是关键是这没有开玩笑,张之洞也是饱学之士,一翻,我靠,还真的是抄袭蒙混我,把我张某人不放在眼里事小,关键是嘲笑我没学问,那才是真的是欺负人,好歹我也是个进士出身。事情闹大了,我老乡后来的苦果子是有得吃了。据家乡的《罗田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二月,朝廷以“在籍编修周锡恩,专事浮夸,不顾行检”的罪名,革职送交罗田地方官“严加管束。锡恩悲愤交加,忧郁成疾,于同年病卒于故里,时年48岁。”可惜啊,可惜啊,家乡本来就没有几个名人,有了这么一个大名人,居然这样早早地死去。更可惜的是,周大人在刻自己的文集时,居然将把这篇寿文收了进去。弟子们都劝他删掉吧,何必徒留话柄予后人。周锡恩也挺倔:“《史记》、《汉书》里还有全篇抄别人文字的先例呢,古人抄得我抄不得,收!作为老乡,心里真的不是滋味,人不要脸,你还真的拿他没办法。
说到抄袭的问题,老揪着自己的老乡说,也太不厚道了,还是说说我文章标题的来源吧,同样是有关抄袭的“经典”。魏邯郸淳的《笑林》里说了这么一则笑话。“桓帝时有人辞公府掾者,倩人作奏记文;人不能为作,因语曰:“梁国葛龚先善为记文,自可写用,不烦更作。”遂从人言写记文,不去葛龚名姓。府君大惊,不答而罢。故时人语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呵呵,历史不能复制,但是传承下来的“抄袭”精神却从来都是可以粘贴的,可谓是代不乏人。你看,我老乡周大人,还有更近的河南开封大人,不都是传承了吗?都说“去其糟粕,取自精华”,可是这些家伙偏要反着来,吃苦果子能怨得了谁?
抄袭事小,态度问题事大,因为这涉及到改正与否的问题。东汉的那位先生不知道后来意识到错误没有,无史可查,但是我老乡周锡恩大人到死也不承认错误,那这位开封大人呢?据媒体说,开封的相关领导后来承认了错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承认确实是抄袭了云云,是由他人代笔的,代笔之人还为此丢了饭碗,看来这代价也属不小。事情暴露了,就来真格的,如果事情没有暴露呢,如果这事情没有被网友的“火眼金睛”发现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就可以继续不去“葛龚”,漯河文件抄开封?
当然,现在的领导不比古代的领导,不仅有文山需要攀爬,会海需要跋涉,还要接受他人的宴请,逛逛现在版的“青楼”、“楚馆”什么的,这都是为了繁荣一方的经济,造福一方的子民,文件撰写这些小事,何需亲自动笔,纯粹是浪费时间,自然是由他人捉刀。可是捉刀的人,也是不负责任,抄,改改地名、人名、领导就行了,要是都改对了,还没什么,可是偏偏把地名没改,结果闹出了这么大的一个笑话,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大人们,那些文件还是抄得认真点,虽然说大家都知道这些所谓的文件也没什么用,不过是走走形式,但是抄错了,终归是闹笑话,比如说河南开封这次吧,千年古城啊,是有文化的地方,可是居然成了“不去葛龚”的最牛典范,终归是有损政府有关部分的光辉形象啊!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