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陶渊明

正确解读陶渊明

楚虐杂文2025-08-03 00:07:24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与文皆优,特别是他的田园诗清淡平和,感情真挚,一扫西晋以来空洞绮丽、无病呻吟的颓唐诗风,历来倍受赞扬。他留下的百多首诗歌、十余篇辞赋、散文脍炙人口,至今仍广为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与文皆优,特别是他的田园诗清淡平和,感情真挚,一扫西晋以来空洞绮丽、无病呻吟的颓唐诗风,历来倍受赞扬。他留下的百多首诗歌、十余篇辞赋、散文脍炙人口,至今仍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就选有他的诗篇和散文,尽管篇幅不多,但是隽秀清新,深受广大师生挚爱,陶渊明也因此仍光耀在我们心中。
陶渊明的诗和文诚然是永远值得赞赏的,但应该点明的是他倍受盛誉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是他的诗文,而是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傲骨,是挂冠归隐,不从流俗,甘心“守拙归田园”的人格。在那个朝政腐败,豺狼当道,贪官污吏弹冠相庆的黑暗时代,诗人无法实现自己的“兼济苍生”的抱负,为保自己的清白,“独善其身”而激流勇退。相形之下,的确难能可贵。千百年来他因此受到世人的崇敬,一些失意的人也多加仿效。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想学他“守拙”“归隐”(但又不愿意“种豆南山下”)中学生的作文中,常见些歌赞陶渊明的高腔丽句,把陶氏吹捧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这实在是一些人溢美误导的结果。我们当明白:陶渊明当年挂冠归隐实在不是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出于无赖,出于愤懑,他归隐之后也绝不是悠哉乐哉心静如砥,更不是怡然自得其乐无穷。何以见得?只要我们细细品味他的《归去来辞》和回家后的一些诗章,我们就能体味其中的隐情。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他归隐并非真地出自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归去来辞》中,诗人虽然开宗明义,把他归隐的理由层层道出,始为“田园将芜”,继为“心为形役”(不愿做官的心被做官的身奴役,形同受罪),又继之以“悟已往之不谏”(昔日的错误不可挽回了),“知来者之可追”,然而关键是“知今就是而昨非”的“非”字。“昨”怎么“非”呢?昨是怀抱满腹经纶,跻身士大夫之林,而求升斗之禄,可怜又可鄙。陶渊明本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陶侃就曾任晋之高官,但是到陶渊明时,家道早已败落。而当时的东晋朝庭奸臣弄权,谋职在朝要人,而且特别讲究门阀(姓氏和家祖背景),早已降为寒士之族的陶渊明尽管有经天纬地之才,按当时的制度和背景也只能和一些出身庶族的士子并列,官小俸微。陶曾“辞职归隐”,但农村凋敝,“耕植不足以自给”,又难奈凄凉,于是再次出来谋官,好不容易才弄了个彭泽县令。我们不知道他在“令”上的政绩如何,仅知道他干了81天,因不愿“束带恭迎上司”才“挂冠”而去……可以想见,如果家道不衰,或者官运亨通,即使田园真的荒芜也不会“挂冠”的。显然,他的归隐既不是由于“济苍生”的宏图大志不能实现(上已说,我们不知其政绩),也不是真地不愿意作官,只是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不甘心当小官,挂冠是他的硬气使然(仅就这点也是极可佩的),因此如果一味地歌颂他毫无仕途之趣,清高不朋,“性本爱丘山”,实在有悖他的真实。
其次,我们也不要以为陶渊明归隐后真地怡然自得悠哉乐哉。然诚,《归去来辞》反复表达了他的喜悦,什么“园日涉以成趣”,什么“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忘忧”,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我们不妨正面文章反面看,“入于书又出于书”,觅其言外之意,我们就会听到他心灵痛苦的颤音。他并不平静,在《归田园居》中,也流露了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总是用自解自慰的方法平息每一次的心潮。文中“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意决定去与留呢?)正是心情反复的流露,而“胡为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心神不宁地追求什么)也道出了诗人时而想到往昔,似又欲仕的矛盾心情。而“帝乡不可期”正是对自己时而勃起的求仕欲的饰辞。隐者难隐,逸士难逸,人非草木,焉能无欲?况且陶渊明本是高官之后,少有壮志,又怎能没有跻身仕途,光耀门庭,实现富贵荣华的宿愿。因此,他二十九岁时始仕,做官十多年,不得志,才萌生了“静念园林好,人间良(确实)可辞”的想法,辞官归隐,但不久又出来做官,由于更不得意,才愤而挂冠而去。在整个归隐岁月,特别是再度归隐的最初时月,他的心情是非常怅惘矛盾的,常常“倚南窗”,“引壶觞”,“抚孤松而盘桓”,借以消闷;又常“命巾车”“棹孤舟”,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他似乎非常自在散漫,如野鹤游云,然而内心很痛苦,在一些诗中甚至明写出来,如静夜“不眠知夕永”,白天“挥杯劝孤影”,时而感叹“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鲁迅先生曾说:“倘要评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照顾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对于陶渊明这样一位声播寰宇光耀越千载的诗人隐士,我们给出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也应顾及他的背景和影响,实事求是,力争真正理解,准确评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