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嫁

等嫁

论说散文2025-04-30 18:21:46
凌晨的夜,很美。皎洁的月光在浩瀚的天穹中静静地航行,泻下的光晖给山村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处的山峦朦朦胧胧,有着连绵起伏的样子,近处田野里的小草小花在夜色的安抚下,像个小姑娘静静地睡着了,只是头上、
凌晨的夜,很美。皎洁的月光在浩瀚的天穹中静静地航行,泻下的光晖给山村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处的山峦朦朦胧胧,有着连绵起伏的样子,近处田野里的小草小花在夜色的安抚下,像个小姑娘静静地睡着了,只是头上、身上绣着如同珍珠似的露珠晶莹剔透,闪出光辉来。
凌晨的夜,很静。空旷的田野一片寂静,小动物们早已进入了它们甜蜜的梦香,忙碌了一天的风姑娘也累了,停止了吹动,在恬睡着。只是偶尔远处传来几声的犬吠,但一会儿过去,山村又恢复了宁静。
就这样,凌晨的夜,在静静地过去,在等待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朦胧中,手机的闹钟响了,我想到昨夜被安排的任务,要去等嫁。于是,一骨碌爬起来,来到堂哥的家。堂哥的家灯火辉煌,也许是要娶儿媳了,堂哥很兴奋,他说他大约在深夜一点左右就起来做等嫁的准备了。新郎倌在客厅里时不时地走来走去,抑不住内心的喜悦,西装革履,精神风发,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整个屋子里的人在准备等嫁了,大家说说笑笑,说着说着,也说起了等嫁的话题。说等嫁呀,也叫“迎亲”,是完婚议程的重要一项。旧时,在客家有些地区,等嫁要用花轿,到上世纪50年代才逐渐废弃花轿,以步行为主,90年代以后如果路途较远的就坐拖拉机或汽车迎亲。堂哥说的儿媳在邻村,不到五里的路程,我们步行走去。等嫁要择吉时出发,我们四点就出发了,共安排了9人,据说等嫁的人必须逢单数,与女方送嫁的人相等,意为“出入成双对,夫妻百年好”。
上路时,迎亲队伍各人都有任务,我和另外一个堂弟各执一盏“轿灯”一前一后,我提的马灯走在最前列,是引路灯,新郎倌、媒人婆提着“带路鸡”随后,接着是乐队,再后便是放鞭炮的人,听说旧时等嫁队伍还要安排人抬花轿,但现在改进了,抬花轿已成了远去的历史,因为新娘子不再是古代的三寸金莲。
 等嫁队伍迎亲队伍一路上迎着美丽的夜色,迎着清新的空气,迎着幸福的赞歌,吹吹打打,鼓吹(乐器)齐鸣,每经村巷、寺庙、桥梁又都要鸣炮过路,好不热闹,好像要让别人知道又有人“讨亲”了。快到新娘家门时,我们停住了脚步,等待着新娘家人的迎接,于是那些乐队的人吹打弹唱更起劲,燃放的鞭炮更是密集。这时,新郎倌、媒人婆先走进女方的家,女方家打开大门由一人出来请等嫁队伍进门。走进新娘的家,虽然也是灯火辉煌,但与新郎倌家那热闹的劲儿相比,就差多了,忽然,我听到有个姑娘放声大哭的声音从楼上飘出来,有点凄惨,当时我有点听傻了,心想,结婚是高兴的事儿,怎么要哭呢?莫非……我胡思乱想着。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堂哥看我傻傻的样子,悄悄地对我说,女孩子出嫁都要哭上一会儿,这叫“哭嫁”,是一种客家风俗,“新人不哭,娘家无福”“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哦,原来如此”我转而又一想,“这哭嫁更应该是要离开亲人了,是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或者也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的善待之情吧”。一会儿,新娘家利索地摆上了碗筷,端上了几样菜,宴请等嫁队伍,大家不能贪吃,随便吃点后,就到门外又开始吹打弹唱、燃放鞭炮,催促新娘快点出门,媒人也在催请新娘上路。新娘要找各种借口推托,又大哭了一番,经数次催促才出厅准备启程。新娘的父母在忙着上茶烧香敬菩萨,新娘终于出门了,新郎相拥着新娘,走出大门,媒人婆及时地把撑开的红伞递给新郎,让新郎倌撑着,我又想,新郎倌理当应该新娘的一生遮风挡雨,为新娘创造一生的幸福。新娘家早已安排人执火把送嫁随行到三叉路口,然后将火把分成各一半,燃烧的一头男女方来或去的方向,谓之“开路制煞”“两方都要发”。在回家的一路上,新郎撑红伞始终挽着新娘,相拥而行,我回头偷偷地瞟了一眼新娘,虽然夜色朦胧,但是还是能够看清一点,新娘的脸上绽开着笑靥,全然看不出刚才哭嫁留下的痕迹,也许是内心的喜悦吧,新娘穿着的红衣裳在夜色的衬托下,更显得明媚动人。一路上又是鼓吹齐鸣,鞭炮齐放,打破了静谧的山村。
 本以为等嫁队伍到家了,吹打声、鞭炮声停了,一切迎亲的仪式也该结束了,新郎新娘也该进屋歇歇了,但让我感到新鲜的事,新娘进门还有一番的讲究,一位叔叔说,吉时未到,得再待一会儿,有些地方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米筛,让新娘脚踩而过,所谓“脚踏米筛随窝转”,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我一看新郎和新娘他们站在大门口,在等待吉时的到来。一位上了年纪的婶婶,从别处拿来一小撮的干草,放在大门口的中间,她告诉我说,这是新娘跨火用的,新娘跨火之俗的意义非凡,它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堆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预示像旺火一样的发,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站在我旁边的一位堂哥说,跨火的含义还有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呢,婶婶笑笑,点头称是。五点十分,良辰时刻到了,婶婶点燃干草,一位名望较高的婆婆一手牵着新娘,示意新娘要跨过火堆,同时地用低沉的声音唱着:“火埯炉,火埯烤,过了火埯蓬蓬发。”忽然,婶婶和堂弟等几个人在新娘身后在抢着捡着什么,惊愕之余,我才发现,他们在地上捡的是新娘跨火后撒在地上的花生、糖果等,说是吃了这些花生糖果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我未可知否,想着都是人的一种祈福罢了。
新郎新娘进入大门,被堂哥请来的礼生呼请,礼生唱着“东边一朵紫云开,西边一朵紫云来,二朵紫云来相会,请出新郎新娘来”,把新郎新娘引到厅堂。厅堂的中央摆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放着鸡、猪肉、花生糖果等,再前面是摆着香炉,几株香插在香炉里,烟雾袅袅。左右两对小红烛点燃烧着。大家坐在厅堂的旁边,看着礼生主演的“拜堂”戏,甚是庄重而又精彩。新郎和新娘双双站在厅堂中间,礼生拿来帽子交新郎戴上,赞道:“君戴朝帽是新郎,戴起朝冠福寿长,男戴朝冠高官职,女插金花做娘娘。”接着礼生用小蜡烛各点亮大蜡烛,赞曰:“一对花烛点红台,双辉绣阁祥光开,明同日月千秋照,庆祝长福万喜来。”点亮了花烛又要赞花烛:“一对花烛红蜡光,照见新娘配新郎,敬请夫妻齐下拜,寿比彭祖一般长。”新郎和新娘双双面朝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