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八章之滦州古城

孤竹八章之滦州古城

碟子散文2025-05-01 07:10:00
如果要在美国找出几个延续两百年以上的古城,那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他建立合众国的年龄;而要在中国找出一大批矗立了千年以上的古城,那是非常容易的事,随便打开一张地图,就会有很多已经老得掉渣的名字跳进你的
如果要在美国找出几个延续两百年以上的古城,那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他建立合众国的年龄;而要在中国找出一大批矗立了千年以上的古城,那是非常容易的事,随便打开一张地图,就会有很多已经老得掉渣的名字跳进你的眼帘,比如丽江,比如平遥,比如徽州,比如,我们滦州……这就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和两百年文明新贵的分野。
在中国,一个村庄,就是一部讲不完的故事;一座古城,就是一部翻不完的历史。当我们徜徉在滦州旧地晾晒日子翻拣陈迹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兰芳在野藕于泥。滦州人,与生俱来地生活在历史悠久的积淀上,沐浴在古老文明的传承中,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上苍恩赐。
滦州古城,原为殷商时期黄洛城旧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岁月的风剥雨蚀,早已使得古黄洛断壁残垣,破旧不堪。五代后期,大辽的铁蹄象跨门槛一样轻易就跨过了中原皇帝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坚强屏障长城,破雁门,陷卢龙,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并且于公元923年开始在滦河以西、研山以北选地度势,建立州属。经过反复勘察论证,认为黄洛旧址风强水盛,遂在此掘土烧砖,夯基造城,围成城郭雏形,另立一州。因为州城紧靠滦河,因而定名“滦州”。
滦州城地势险要,南有研山,可断战云硝烟,北倚横山,可拒腥风血雨。同时东傍滦河,西控幽燕,为屏蔽关内外的咽喉。辽时城郭历经五百多年撑到明朝中叶,已经垛朽墙颓,日见残破。于是明景泰二年即公元1452年,直隶巡抚周来学檄令永平知府张茂和同知杨雄重筑城垣。
杨雄通书算,精力学,廉而有为。他“藉地亩之薪,抽丁夫之力”掘土烧砖,采石炼灰,并发动滦州士绅捐资,土民出力,上下踊跃相助,工程进展神速。丁夫们沿城脚取土,夯筑墙体,外砌重砖。城外洼地深掘为沟,形成护城河。城内四角凹地凿阔为湖,成为天然风景。从七月十九日开工至十月一日竣工,前后仅用七十天,一座雄伟壮丽的城郭就矗立在殷商黄洛旧址之上。可以想见,在各种条件都不发达的古代,那些挥汗如雨的丁夫们,是怎样不分昼夜地把一块块沉重的城砖飞快而准确地嵌进垟体的。他们在砌筑古城的同时也砌筑了滦州人的心血、奉献、骄傲和自豪!如今,当我们从古城的遗址上走过的时候,我们似乎仍能听到丁夫们快乐的夯歌,沉重的呐喊和峻工时的欢笑!
隆庆四年即1571年,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滦州城又开始大兴土木,增设敌楼四座,以供观敌瞭望和防敌入侵。继而又陆续根据攻防设想建起四城角楼和护城矮垟,并且在四门瓮城外修建石桥,树立牌坊,环城植柳,疏浚河道。碧水清波荡漾,戍楼堞影辉煌,使得滦州古城更加清新壮丽。这时的滦州城不但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也成为人们消闲休憩的游览胜地。
据旧志载,滦州城周长五里零六十五步半,高3.55丈,基宽2丈,上宽1.5丈,垛墙1158个,垛高6尺,宽6.75尺,垛口1.75尺。城设东西南北四门,与城内四条大街相通。十字路口有钟鼓楼一座,俗称“阁上”。古城四门之上,均嵌有一块平滑的碑石,上刻各门名号,东门叫“御滦门”,为防御滦河水灾之意;西门叫“迎恩门”为西对京城感谢皇恩迎接钦命之意;南门叫“安岩门”因岩山状如伏虎,安岩即“降伏、安抚”之意;北门叫“靖远门”,因元朝残余势力经常南下侵扰,“靖远”含有“绥靖威镇”之意。四门建筑规格一致,均高大宽敞。门洞高2.1丈,宽1.75丈,长5.5丈。门外围筑半月形城垟,名“月城”,也叫“瓮城”。瓮城半径9丈,其城门稍矮于主城城门。东西月城门朝北,南北月城门朝东,瓮城与主城浑然一体,上面马道垛堞紧密相连,敌台、垛口和城垟、瓮城前后交错呼应,守护城防,无懈可击。城上更有铁炮多尊,射长炸远,威力无比。门洞之内铺沙盖石,铁轮碾过,回音隆隆,让人顿生庄严肃穆之感。
四门均建有登城马道,登上城垟可驾车巡回四周防务。四城城门之上为城防关楼,关楼高3丈,宽2丈,长3.8丈。关楼正脊装有螭吻两只,四条岔脊各有“吻兽”五个。前后两坡,扣瓦密封,起脊亮垄,金碧辉煌。东西城楼面里对峙,南北城楼朝阳西南,四壁刷白,八角洁净,各处飞檐翘尾,风过檐铃有声.
城内各门均有庙宇。东门白义庵,供奉白娘子;西门文昌庙,供文昌帝君;南门关帝庙,供汉寿亭候;北门真武庙,供龟蛇二神。此外城内城外还有按皇朝旧制统一设立的庙宇,如文庙、武庙、魁星阁、玉皇阁、城隍庙、五道庙、三官庙等,以及纪念当地历代名人的诸公祠和一些其它宗教性建筑。
城内最具规模的建筑是“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古城西大街路北,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工程历时三年,耗银两万六千两,占地24亩。院主李子寿。李家大院建筑精巧,规模宏大,时人称为“京东第一家”。
李家大院分正院和东西两个侧院,三院既分又合,互相勾连相通。大院临南街是十七间连脊瓦房,三座大门排列其中,大门之上的滴水檐分别嵌有福、寿、吉三个雕花大字;大门之外铺筑九级青石台阶;月台两侧备有拴马桩和上马石。门槛两边各有一只花瓶式门墩,透花垂穗,造型别致。
二门也是排列三座,门楼饰以彩塑,顶部飞龙起脊,望一眼已是屏心静气。从主院往里,穿过二门,北面为正厅,东西两侧是配房,配房和院中回形走廊相连通往正厅,另有栏杆相护,游廊四壁彩绘花鸟虫鱼,戏中人物,栩栩如生。
正厅为李家待客之所。厅前筑有花坛。院中挺立两棵古柏,厅内有东西二室,地面铺黄色花纹烫腊木板,中堂悬五盏琉璃吊灯,后厅各有书房,作为退身休息的地方。
正厅的前门和后宅门遥相呼应,前门装饰得华彩富贵,作迎宾之势;宅门雕琢得庄重幽雅,成恭让之形。
李家大院最北面三院合一,东西北三面建房,称围房。后大门之外还建有一个独立小院,作为花窖,专供大院四时用花。
大院附庸风雅,共镌刻各类对联四十多幅,匾额三十多块,均出自名人手笔。其中有军机大臣载涛的,还有两广总督琦善的,足见李家先人与清廷颇有渊源。
院主人李子寿,字茂松,滦州湛店子人。早年丧父,广有家私。其祖其父颇具经营之道,在古北口有山地林场八处,在滦州及迁安各地开设烧锅、买卖、当铺六十余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