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今天明天
在灿烂的秋阳中,我走进了曲阜,走进了孔庙,走进了杏坛。杏坛在孔庙大成殿前。今天的杏坛是一座两层楼高的穹形建筑,金壁辉煌。杏坛旁边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题词:“天下第一学
在灿烂的秋阳中,我走进了曲阜,走进了孔庙,走进了杏坛。杏坛在孔庙大成殿前。今天的杏坛是一座两层楼高的穹形建筑,金壁辉煌。杏坛旁边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题词:“天下第一学堂”。杏坛是当年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宋朝天圣二年(公元1042年)始在这个地方筑坛植杏。金代于坛上建亭,明朝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第二次到孔庙时,为杏坛题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家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孔子名丘,字仲尼。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十月庚子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25公里尼山附近)。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生活中的孔子并不走运。他的一生经历了人生三大不幸:一是早年丧父。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故。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孔子,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二是中年丧妻。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三是老年丧子。在孔子七十岁的时候,他的独生子孔鲤不幸早逝。虽然孔子也曾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但好景不长。他的大多数时间,都以教书为业,从事私人教育活动。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巨人,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在于他的治学精神和他创立的儒学。
孔子的治学精神是“学而知之”。孔子自己一再声明:“非生而知之者”,而是个“学而知之者”。孔子曾在早年接受过一些零碎的、非系统的启蒙教育,他的学问主要是凭着“学而不厌”的精神,通过自学取得的。他在晚年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说过:我15岁时立志通过学习出人头地,到30岁时已学有所成,成家立业,在社会上有了自己的地位。实际上孔子20岁的时候已名声在外,当年他结婚生子,连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也派人向他祝贺。可见其自学是很有成效的。
孔子的好学是出了名的,他经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完全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乐趣。孔子的学习很刻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对待学习,孔子还有一种笨鸟先飞,熟能生巧的态度。他经常对学生说,不怕笨,就是怕笨而不学。对待知识和学问,孔子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曾对他的学生子路说过什么是“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对待事物和学问总是做到不随意地主观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孔子为了弄清古代“以鸟为官”的情况,专门跑到鲁国的附庸小国——郯国去向郯子求教。当时孔子的名声在鲁国已经很大,去被人视作蛮夷之国,向名声远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可作为不耻下问的典范。史书上也曾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聘”的故事,“老聘”即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民间还有孔子向村妇请教的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治学的名言。正是由于孔子对学习的勤奋,使他成为了当时知识的集大成者。他编写、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流传后世的文献。
孔子的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寄托在教育上,他首创私人办学之风,打破了“官学”的限制,使学术下移,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国别,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悉数给予教育。在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孟懿子、南宫适,有坐过牢的公冶长,有“卞之野人”子路,贱人之子仲弓,有“家富千金,连结驷马”的子贡,有“一箪食、一瓢饮”的颜渊,有“三日不生火,十年不置衣”的曾参,有问一知十的颜回,有愚笨的高柴、固执己见的子张。从地域来看,孔子的学生来自鲁、卫、宋、楚等各个诸候国。从年龄上看,有父子、兄弟同为孔子学生的。更有甚者,公冶长坐过牢,孔子“过往不咎”,不但收作学生,而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孔子教过的学生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孔子面对每人资质、秉性各异的众多学生,他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是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他经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一部《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有一次,学生子贡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来说明做事应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你现在能有所发挥,能从一件事推及到另一件事了。孔子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他要求学生要有崇高的志向,“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要求学生克己,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要求学生要力行,“力行近乎知”,做人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他要求学生学会内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还强调学生要知错就改,“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孔子对待学生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闵子骞是孔子学生中又迟钝、又贫困的学生,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他,反而给予他特别的关心。
孔子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思想,提出的言行一致、改过迁善、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原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今天仍然是我们教育和伦理道德建设应当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粹。
秋阳秋风中,我从杏坛走出来,从孔庙走出来,从儒学的过去中走出来,走进了今天,走向明天。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受过孔夫子思想熏陶的。儒学尽管深深印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但其丰富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儒学在历史上延绵2000多年,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学在发展中也流传到国外,特别是对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如朝鲜、日本、越南等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16至17世纪,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来华传教,也把儒学著作翻译到西方各国,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儒学思想内涵的精华,大量被西方哲学家吸收,在欧洲以至美洲产生深远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礼遇、“巧遇”和“遭遇”
下一篇:e时代的男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