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苏轼同行
平生喜欢苏轼,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的那一份乐观与豁达。在历史的文人中,要说集大成者,当首推苏轼。他的集大成不仅表现在诗词歌赋上,而且还体现在琴棋书画中。在诗歌上,他与黄庭坚同为宋诗代表,合称“苏黄”
平生喜欢苏轼,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的那一份乐观与豁达。在历史的文人中,要说集大成者,当首推苏轼。他的集大成不仅表现在诗词歌赋上,而且还体现在琴棋书画中。在诗歌上,他与黄庭坚同为宋诗代表,合称“苏黄”。在词的创作中,他更是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同时,他又与婉约派的柳永媲美,世称“苏柳”。在散文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素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说,足见他的散文比别人更加博大精深。苏轼不仅会弹琴,而且谙熟韵律,他谱写的词曲常令善才推崇备至。他喜欢纹枰对弈,虽然有“胜固欣然败亦喜”之说,但却也是当时罕见的弈林高手。他的书法在宋代有“苏黄米蔡”之称,其《寒食贴》被称为史上第三行书,与朱熹的《兰亭贴》和颜真卿的《祭侄贴》比肩。而苏轼的画别具一格,尤其是他的画竹,更是匠心独运,胸有成竹。
一个人精通一样东西容易,难的是样样精通,而且都有辉煌成就。因此,世人都称苏轼为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
尽管苏轼的文学道路布满了鲜花与掌声,但他的仕途之路和生活之道却充满曲折和苦难。如果不是因为他的那一份特有的乐观与豁达的处世哲学,只怕他这旷世奇才早就埋没于芸芸众生了。
要说苏轼的仕途成就,其实也是相当的辉煌。他曾经做到了相当于副宰相的职位。只是,他的仕途之路,不仅艰难曲折,而且有如坐过山车一样,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让我们寻着他的仕途轨迹,去体会他那非同一般的处世之道。
苏轼的第一个官职是凤翔(今陕西凤翔)签判,时年二十六岁。出任凤翔是苏轼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却令他感到非常的失望,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也在他的文章中展露无遗,散文《喜雨亭记》就充分反映了苏轼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人称“苏贤良”。
三年任职期满,苏轼返京,任事登闻鼓院,这是一个接受臣民申诉和建议的政府机关。这时,英宗继位,他久闻苏轼之名,拟召苏轼入翰林,因宰相韩琦持不同意见未成,后召试秘阁,入三等,得直史馆,苏轼时年三十岁。工作才四年,就任部级领导职位,进入中中央集权机关。这是苏轼仕途上的第一个高峰。
之后,苏轼的不幸之事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王弗病逝,既而是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停职丁忧,服丧三年。
返京后任职官诰院,这是一个负责颁发官吏身份文书的机构,比直史馆降了不止一级,苏轼时年三十四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宋朝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由于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和,他被除去了官诰院的职务,改任开封府的推官。虽然没有被外放,但也已被排除在中央机关之外。苏轼虽然被贬,但仍坚持自己的政见,他上书皇帝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而不已,则大乱随之。”苏轼的悲剧也正是从上书皇帝开始。由于政治上的斗争,苏轼被人诬告贩卖私盐获取暴利,被外调为杭州通判,他不得不第三次离开朝堂,时年三十六岁。
苏轼失意出京,无以遣怀,只好借诗抒情,借酒浇愁。他在《次韵张安道读杜诗》这首诗中说:“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借杜甫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杭州自古有“人间天堂”之称,苏轼那随遇而安的性格很快就与杭州的山水合二为一,他刚到杭州就写下了“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把杭州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杭州人也把苏轼当作自己人。苏轼去世后,杭州留下了许多关于苏轼的文化古迹。苏轼在杭州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写下了大量描写杭州风光的作品,而且还结交了许多诗僧,如惠勤、惠思、道潜、佛印、清顺、守诠、仲殊等,他们既是苏轼的文友,同时又是苏轼精神寄托的港湾。他们之间的幽默与笑话让苏轼一时忘却了被贬的苦闷。杭州通判三年,苏轼创作了三百多首作品,大都是一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佳作,充分表现了苏轼的乐观主义精神。
杭州通判期满,苏轼又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年三十九岁。那时,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赴任全部靠步行,在从杭州到密州的四十多天里,途经苏州、常州、扬州等,一路与新朋友旧友诗酒唱和,共写诗十三首,作词二十六首。有诗词同行,苏轼是不会寂寞的。
到达密州后,由于辖区内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蝗灾,苏轼一面带领百姓抗灾,一面上书朝庭减免税费,同时诉说新法的弊端,王安石因之被撤了宰相职务。在密州期间,正值外敌入侵北宋,渴望能够上前线建功立业的苏轼写出了第一首气概雄浑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词中,作者盼望朝庭能派出像冯唐那样的使臣,推荐自己担当重任,建功边疆。在密州的三年,苏轼还写出了具有婉约性质的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及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密州三年,是苏轼词作的成熟时机。
密州太守期满,苏轼调任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太守,时年四十二岁。苏轼一到任,黄河缺口,徐州发生水灾,苏轼带领全城百姓筑堤抗洪,保全了徐州全城的生命财产,受到皇帝的褒奖。在徐州期间,苏轼结识了几个年轻的后进,一个是秦少游,一个是黄庭坚。二人后来与晁补之和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在欧阳修去世以后,苏轼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时文坛的核心人物。
有过在洪水面前与徐州共存亡的经历,苏轼对徐州产生了一定感情,甚至已经考虑在徐州买地终老,但朝庭又命苏轼改任湖州(浙江省湖州市)太守,苏轼时年四十四岁。
到湖州上任才三个月,苏轼就遭受了一次严酷的政治打击。他在上任不久的《湖州谢表》中有两名牢骚话:“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说自己又老又愚笨,跟不上形势了。这“新进”和“生事”等词眼刺痛了朝廷中早就对心存不满的权臣们。于是他们就对苏轼进行弹劾:说苏轼在“谢表”中愚弄朝庭,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谩骂圣上。还说他所作的诗文,无一不在攻击新法和朝庭。面对接二连三的弹劾,皇帝下令御史台将苏轼押到京城进行审查,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案查结果,苏轼被定“讥讽政事”罪名,现授黄州(今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已没有实际的行政权。苏轼时年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离婚,结束的并不都是恶梦
下一篇:快件收发员的启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