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的电影《白痴》

黑泽明的电影《白痴》

连底清杂文2025-05-23 03:09:16
简单的说名盛其实,或许一种用日本风格代替俄罗斯风格的愿望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当然我是说,就一个中国的读者或是观众来说,我们所想见到的,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陌生的觉得好奇,感人至深的社会现实。也许
简单的说名盛其实,或许一种用日本风格代替俄罗斯风格的愿望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当然我是说,就一个中国的读者或是观众来说,我们所想见到的,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陌生的觉得好奇,感人至深的社会现实。
也许,别人的东西,我们拿来依旧可以用,换下名字,换下背景,换下导演。
那么,日本,日本人是否也存在着类似俄罗斯人的信仰,一种遗传的忧郁情愫呢?
“突然间,我好想去跟他道歉,说实在的,我恨他。但只要他站在我的面前,我就恨不起来。我想冲过去,狠狠的拥抱他,说对不起。
是吗?
我在恨他,却想跑过去拥抱他?”
站在一个岛国上,能够想像吗?
当然,就事论事,我不想牵扯关于日本我们的态度问题,以及关于俄罗斯,我们的立场问题。
但我首先可以肯定,黑泽明的选择是错误的,或许这个令人印象至深的导演,很喜欢移花接木。
要理解一部作品,理解一部处于那个时代特殊社会背景,以及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具体传统是必不可少的。黑泽明的愿望是好的。苏联版本的《白痴》,只拍到作品的第一部就结束了。而在黑泽明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有耐性的观众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原创的故事情节。
当然这里是说有耐性的观众。
对于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作,而抱有极大兴趣的人们来说,首先,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这部日本电影:失望。作者所给我们设下的思考,作者所给我们提出的问题,黑泽明简单的跳过了,或者说是忽略了,当然后者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我相信黑泽明的理解力不在我们这些看电影的之下。
即使我们现在站在日本观众的立场上看这部电影,我是想说,有几个人能耐住性子,守着黑白电影两个多小时呢?需要说明的是,首先我并不排斥黑白电影,甚至有时候很喜欢。
电影里的男主角(叫什么名字,以及其他演员的名字,已经不存在任何意义),又是否和作品里的出入较大呢?是的,电影完成的时候,本身就完成了艺术的第二次生命。但是,既然,要用白痴做这部电影的名字,那么是不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这个白痴呢?陀氏笔下的白痴,是一个可以单纯的表现为一个目光呆滞,随时随地拉着衣领,说话毫无气力的形象吗?导演抓住了病态这两个字就没有再放下了,没有将白痴这个形象,其丰富的情感外表和单纯高尚表达出来。如果不是在原创的基础上,你会相信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当然女演员也不甚让人满意,“阿格拉雅”的形象有那么一回事情,而“娜斯塔霞”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当然,导演也抓住了“娜斯塔霞”的病态实质,却怎么也无法让人感觉到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浑然。对于一个可怜人的描述,太过平庸,苍白。站不住脚。对于“罗果仁”这一角色的刻画,就直接可以用失败两个字来形容。多么富有艺术性的一个角色,黑泽明的轻描淡写多多少少有点让人不可接受。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承载着绝对的俄罗斯风格的精神实质。也许,这是一个“关于日本的故事”,那么日本的“罗果仁”是否也是电影中的那样呢?
下面我们来看下上面说的“移花接木”
就这部电影来说,的确是用忠实于原著。只是梅斯金公爵换了个龟田的名字,与此同时,其他人也每个都得了件“新衣裳”。我从来不怀疑黑泽明的创造力,然而在这部作品上,的确看不到什么。是否是面对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大人物,而放不开手脚呢?这是在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续,还是忘记了他黑泽明自己呢?
简简单单的说,作为个人的理解,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