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奏曲

乡村变奏曲

贞丽散文2025-05-15 15:11:29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广播。在那个把乡政府称作“人民公社”的年代,村口高高的电线杆上的大喇叭里,常常奏响的是让人感到温暖、催人心潮澎湃的《东方红》乐曲,它激荡于乡民收工的正午时分。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广播。
在那个把乡政府称作“人民公社”的年代,村口高高的电线杆上的大喇叭里,常常奏响的是让人感到温暖、催人心潮澎湃的《东方红》乐曲,它激荡于乡民收工的正午时分。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精神上却很容易得到满足。就是这样两只不起眼的喇叭,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几许活跃气氛,使劳动归来的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顷刻放松。
八十年代初,乡里为每户人家在屋里装了一只小广播,书本
般大小。我经常收听它播放评书。有时正收听到兴头上,大概是乡里的播放员厌倦了或其他什么原因,突然会停止一两天。听不上广播的日子使人心头空落落的。
这时,村里极少数人有了收音机。我常常跑到小伙伴斌斌家,长时间“赖着”不走,收听神奇“盒子”传出的动听的音乐、故事。那些年月,收音机播放的评书《岳飞传》和童话《木偶奇遇记》,吸引了众多孩子,使他们单纯的心灵变得丰富多彩。
还是在家里有了一份责任田后的一个傍晚,父亲骑自行车从城里回来。一进屋,他便略带神秘地掂着那个出门用的旧提包,一家人的目光全聚集在提包上。我以为父亲会照例从包里掏出一些糖果,没想到父亲的手却颤颤微微掏出一只收音机,桔红色的外壳象一团燃烧的火焰。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一家人都感到很兴奋。
当村里有了黑白电视机的时候,收音机便失去些许魅力。我和小伙伴晚上串户去看电视,有的人家嫌烦把门一关,就把急切盼望看节目的孩子拒之门外。这时孩子们焦渴的心啊!是多么地躁动不安,甚至对这几户人家产生了憎恨,却仍不甘心地在月光下徘徊着,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睡觉了。可第二天晚上,仍是乐此不疲。如果这次门没关,前面的仇恨也烟消云散了。按捺着激动的心跳,孩子们鱼贯而入,安静地坐在炕头,聚精会神地进入精彩世界。
电视在别人家总看不够、不过瘾。我盼望家里能有一台。几年后,哥哥真的从城里搬回一台黑白电视机:是17英寸“黄河”牌的。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在外面接触的事物多了,却全然没有了过去听收音机、看电视的那种热烈和心动。
五年前,我回了一趟家。村里不少人家盖起了两层楼房,有了录音机、彩电……
两年前春节再次回家,村里的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乡亲们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楼房,有了影碟机等家用电器,不比城里人的日子差。那几天,我一次次徜徉在宽阔的街道上,看不够这城镇般的乡村。
小时候的朋友斌斌请我到他家做客。走进小楼房,客厅的大彩电、家庭影院、组合音响吸引了我。更没想到,斌斌的卧室还放着一台电脑。他说,村里不少年轻人都购置了电脑,闲时会上上网、寻求和发布农用信息。说话间,突然手机响起。他忙不迭地答答复着对方……
家乡的变化让我惊讶,从我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竟折射出社会的变迁,每—个中国人面对这样的变迁都会感到欣慰和自豪。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在2009新的一年里,中国正积蓄着力量创造着令世界更加瞩目的大变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