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教师
十年寒窗苦读,1997年8月我如愿考上了师范。1997年9月1日,我揣着父老乡亲的祝福和父母的嘱咐走进了四川省大竹师范学校。走进那个曾梦寐的地方没多久我便知道了做一名教师的风范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十年寒窗苦读,1997年8月我如愿考上了师范。1997年9月1日,我揣着父老乡亲的祝福和父母的嘱咐走进了四川省大竹师范学校。走进那个曾梦寐的地方没多久我便知道了做一名教师的风范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后来我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下懂得了做一名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我庆幸来到这个陶冶性情的芳草地,我深知自己从大山深处来到这个神圣的教堂很不容易。所以,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涯中,我总是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每次检测成绩虽算不上名列前茅,但也还算顺利过关,三年学籍档案上没有留下补考的记录。2000年7月我顺利地拿到了中师毕业证,捧着鲜红的毕业证我回归到了大山深处,等待并想象着登上讲台那份神圣与庄严。
2000年9月1日,我被分配到了万源市铁矿乡(我的家乡)中心小学校的一所很偏僻的村校。鼓着年轻的冲劲,怀着无数的希冀踏上了三尽讲台,我的教书生涯由此开始。那所村校离我老家并不远,步行大约需要40分钟,每天早晨踩着晨曦而去,下午踏着暮霭而归,一路上感悟着家乡那特有的气息,其乐无穷。乡亲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呼我的小名,而是尊称我为“张老师”,哎,那份荣誉感实难用言语表达。孩子们很听我的话,也很尊重我,我除了教他们学习语文、数学外,还教他们音乐、体育、美术等从未学过的科目。看着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学习生活中的每一天,我感受到了做一名教师的光荣,同时对“教师”这一字眼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从此,我不再望山高,不再求富贵,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深深烙上“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八个大字。我将它定格为从教的信条。
2001年9月我调到了中心校任教。当年我调走后,家乡的父老乡亲联名向学校领导请愿,请求把我调回原村校任教。我为此事很是感动,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屋的教书匠,一年的教学过程就能证明我是一个教书能手吗?不,我想只是我曾认真负责地工作罢了。后来,因工作需要我一直留在了中心校任教。中心校任教的时日里,我更加努力地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一切都只为了曾经的梦想,为了乡亲的夙愿。我总是对自己说:虽然不是名师,但可以向往名师;虽然不是圣人,但可以追逐圣人。
从教十年,我与名师无缘、距圣人很远。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牢记着当年恩师的教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何为学高?具有渊博的知识。何为身正?具有端庄的言行。十年如一日,我尽职尽责地搞好本职教育教学工作,不遗余力的提升自己业务水平,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绝不是一句套话,我深知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含义是: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韩愈的话无疑给老师一个很好的注解。其实,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这颗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上,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喜爱上。爱自己的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都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去工作。只有这样,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我这样想了,我也这样做了。为了拓展自己教学视野,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我博览群书,刻苦研习,努力自修多门课程。当别人围坐在火炉旁闲聊时,我在寝室里品读《侠骨柔情—陆放翁》《文化苦旅》等书籍;当别人围在麻将桌上时,我在纸上写下昨日的教育感想;当别人坐在电脑桌前玩游戏时,我在办公桌前拜读《四川教育》《教育论坛》《达州日报?校园周刊》等教育杂志或报刊。每当和同事们在一起谈论一些教育感想时,他们都会问我累不累,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累。这并不是我虚伪的表达,而是十年养成的习惯。如今,一天不看书心慌,一天不写上几句心烦。正如我家老婆称呼我为“书呆子”,看来我还真成了书呆了。有时听同事们说电脑上可以“斗地主”“打麻将”“种菜偷菜”,这些新产物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窍不通,用现代时髦话叫“out”了,看来还真得给力了。
十年教学生涯已成过去,梳理曾经所有一切才发现业已化为回忆。留下笔记的几箱书籍静静躺在案头上,几张毕业证和着我曾经的努力深锁抽屉,一叠叠获奖证书已成过去的荣耀。学生们寄来的贺卡虽渐退色,一直视若珍宝,看到这些我便知道自己的使命。
遥望下一个十年,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坚信我的心不会疲惫,我的脚不会停止,因为我永远有一颗热爱教育的红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